烽火南區-鄔勵德與鴨巴甸炮台

Alan Chan
10 min readDec 7, 2020

--

40年代,戰火連連,隨著廣州、海南島相繼陷落,香港已成弧島。英國早已經意識到日軍侵港,在所難免。雖然有興建醉酒灣防線,但隨著英國在歐洲戰事惡化的背景下,已無暇兼顧在遠東的香港,在1938年更將未完工的醉酒灣防線停工,將防禦重心放在港島,而且惜日的「中國艦隊」(英文:China Station),已經移防至新加坡。故再增建三座臨時炮台,鴨巴甸炮台就是其中一座。該炮台是以防日軍從南方入侵港島。

1939年3月14日,海軍當局更勘察鴨巴甸灣(即避風塘一帶),想挖深鴨巴甸灣以讓軍艦可以進入香港仔黃埔船塢,進行維修。但此舉動令住在避風塘一帶的水上人,要遷至黃竹坑(即涌尾及士丹頓灣一帶)。(資料來源:香港公共圖書館)
同年3月19日,香港工商日報報道,殖民政府決定在鴨巴甸建海軍防區。當中包括鴨巴甸炮台、鴨脷洲上的軍事設施(如:機槍堡)。鴨脷洲軍事設施,從同年3月14日,香港工商日報報紙得知,應早至同年1月已經開始動工。(資料來源:香港公共圖書館)
同年6月18日,工商晚報報道水警署向仍在鴨巴甸灣的水上人艇戶作出警告,要他們遷至黃竹坑。(資料來源:香港公共圖書館)
鴨脷洲曾經有一段時間,官方英文名稱為Aberdeen Island(相片來源:Gwulo)

鴨巴甸炮台主要以防日軍,從南丫島向香港仔向方進攻,以保護被海軍徵用的香港仔船塢及被徵用作為英國皇家海軍總部及志願部隊基地的香港仔工業學校。由於鴨脷洲曾經有一段時間,官方英文名稱為Aberdeen Island,所以便有鴨巴甸炮台(Aberdeen Battery)之稱。由香港義勇防衛軍(英文:Hong Kong Volunteer Defence Corps,縮寫:HKVDC),第三炮兵連駐守(英文:3rd Battery)。該部隊有3名軍官及75名士兵。而興建炮台的部隊是屬皇家工兵團 (英文:Royal Engineers) 中的22nd Fortress Company。該部隊有7名軍官及213名士兵。

說到駐守鴨巴甸炮台的第三炮兵連,不得不提隊中一位對香港戰後公屋設計影響深遠的英國人- 鄔勵德先生,當年他28歲,軍階為少尉。12月6日,當時他正參與在半島酒店舉行的慈善舞會,在晚上11時左右,舞會突然宣佈結束,所有海軍人員回所屬單位報到,當時大家都意識到將會有大事發生,而他也到了鴨巴甸炮台報到。

當年的鄔勵德(相片來源:英國《每日郵報》)

在” Not the Slightest Chance, The Defence of Hong Kong, 1941"中,鄔先生回憶當時在鴨脷洲的戰事。在12月11日(星期四),日軍乘上中式帆船(估計是喬裝成漁民),由南丫島出發。第三炮兵連向日軍開火,日軍很快就折返。

原文如下:
“ On December 11th we opened fire on a flotilla of junks thought to be carrying Japanese troops from Lamma; they wasted little time in returning. “

香港投降後,鄔勵德被關在九龍的亞皆老街集中營。香港重光後,他都重獲自由。 103歲時,他接受英國《每日郵報》訪問,他在訪問說:

“ Hong Kong was our home. We were dedicated. There was a unique spirit among the Volunteers “

可見他,是一位香港人,真正愛香港,願意守護香港的人。

而鄔勵德先生於2018年1月26日離世,在此我衷心感謝當年鄔先生及所有守衛過香港的人。

鄔勵德近照,當時103歲(相片來源:英國《每日郵報》)

在鴨巴甸炮台中找到一個石刻,上面刻「22nd (F) Coy RE 24–11–39」,估計是興建炮台的士兵刻上,同時估計炮台完工日期為1939年11月24日。22nd Fortress Company是隸屬皇家工兵團Royal Engineers的部隊。

估計是興建炮台的士兵刻上,上面刻「22nd (F) Coy RE 24–11–39」

綜合網站古老(Gwulo)及「1941年香港戰役空間史研究計劃」,當年鴨脷洲除了鴨巴甸炮台。還有D.E.L. (Defence Electric Lights)、Pillbox010及011、A.A.S.L.(Anti-Aircraft Searchlights) Storeroom、A.A.S.L. Engine Room及3座Bunker。我並對比由地政署繪畫的60年代鴨脷洲地圖。雖然與1941年相隔二十多年,但地政署有標示出部份Pillbox位置,再對比地政署繪畫的2020年鴨脷洲地圖,我們就可以找到戰時Pillbox在今天的大約位置。

60年代鴨脷洲全島地圖(資料來源:地政署)

A.A.S.L. Storeroom位於今天海怡西商場與海逸閣之間的海怡路上,而A.A.S.L. Engine Room就位於今天海暉閣與鴨脷洲邨利怡樓之間的斜坡位置。兩座建築估計在興建鴨脷洲發電廠時拆毀。

紅色為60年代地圖,黑色為今天地圖
紅色為60年代地圖,黑色為今天地圖
A.A.S.L. Storeroom被地政署的浮水印標緻遮蔽,但仔細看還是看到有建築物(資料來源:Gwulo)

今天我們只能找到上下炮台及附近少量相關軍用設施,炮台位於小玉桂山,鴨脷洲配水庫附近山坡位置,就在密林之中。在60年代地圖顯示,炮台附近有大量荒廢建築物,估計都是軍用設施。

紅色為60年代地圖,黑色為今天地圖
紅色為60年代地圖,黑色為今天地圖
紅色為60年代地圖,黑色為今天地圖
紅色為60年代地圖,黑色為今天地圖
炮台部份,分別有上炮台及下炮台。49年還可以清晰看到炮床,今日仍可找到兩座炮台遺址,下炮台再落就是海防探照燈,該燈已經消失。(資料來源:Gwulo)
70年代尾的鴨巴甸炮台

鴨脷洲邨都有軍事遺址,綜合地政署的60年代鴨脷洲地圖及「1941年香港戰役空間史研究計劃」,在今日利滿樓低座有一座Pillbox10。另在鴨脷洲消防局旁邊,就是Pillbox11的所在位置。而掩蔽體(Bunker)即鴨脷洲邨往大街樓梯旁的那一組,今天還可以見到。這掩蔽體左方有類似「明愛」標誌的圖案,說明了該掩蔽體為急救站。

紅色為60年代地圖,黑色為今天地圖
這掩蔽體左方有類似「明愛」標誌的圖案,說明了該掩蔽體為急救站。

現時利東邨範圍有一個機槍堡,根據60年代與2020年鴨脷洲地圖比對下,位置大約在東茂樓,因地形已經完全改變,無法辨認。在尋找東邨機槍堡之初,只能在Gwulo及另一位老街坊(即文章佛爺山下(下) 的受訪者)得知該機槍堡大約位置,只能從地形及機槍堡外觀描述,粗略估計該機槍堡位置,最後找到60年代與2020年鴨脷洲地圖,才能找到。

紅色為60年代地圖,黑色為今天地圖

鴨巴甸炮台設有兩座4寸海軍炮。由於筆者找不到該兩座炮的的詳細型號,筆者按年份,估計為BL 4-inch Mk IX naval gun。該炮服役時期由1916年-1945年,年份吻合。,最大射程12,660米

圖為同型號炮台,於1940年8月在英國利物浦附近的克羅斯比堡海岸防禦陣地。(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而日軍在進攻香港之前,曾為香港進行很多諜報工作,在一張情報地圖中,指炮台射程為10公里,與英軍數據比較,兩者相差很少,而在「10K」右上方的兩劃,說明是兩座炮台。與事實符合,證明當年日軍諜報工作做得很好。

資料來源:日本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1941年12月8日,香港保衛戰爆發,日軍由北向南入侵,十八天烽火,鴨巴甸炮台阻止過日軍從南丫島靠近香港仔,在香港投降由守軍自行炸毀。

戰記

12月11日
1300 A Japanese party in Chinese sampans are reported landing on Aberdeen

Island. They are driven off by machine guns (20: 8).
— At sea, the situation is no better, with the Hong Kong Royal Naval Volunteer Reserve (HKRNVR) Auxiliary Patrol Vessel (APV) Indira being attacked, causing the death of two crew members (143e). Japanese forces land on Lamma Island and attempt to cross to Aberdeen. They are driven off by a platoon of Winnipeg Grenadiers and 3 Battery Volunteers (95: 54). The Aberdeen Industrial School becomes the HQ of both the Navy and the RAF. Commander Millet (OC AIS) asks Squadron Leader Donald Hill to form anti-aircraft and defence posts for Aberdeen, as the RAF is the only force there with machine guns. Hill positions four posts on the roof with tommy-gun posts on the verandas (89).

以上資料來源:
地政署
Not the Slightest Chance, The Defence of Hong Kong, 1941
Gwulo
日本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英國《每日郵報》
香港公共圖書館
1941年香港戰役空間史研究計劃
(https://digital.lib.hkbu.edu.hk/1941hkbattle/zht/index.php?fbclid=IwAR3q8SHpkSrgEDXvZeEcQmNzWU8hM61rF1_JR4q-W3nhfn0MkpdPs5vOKe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