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歷史-潤記與倫敦里

Alan Chan
Jan 10, 2021

鴨脷洲大街120–122號地下,有一間米鋪叫「潤記」,1966年開業,譚先生就是「潤記」的老闆。當年他父親由中國來到香港,在鴨脷洲搭一間木屋住,到1966年就開了「潤記」米鋪。譚先生10歲時便到米鋪幫手送米,當年還沒有大橋連接鴨脷洲,島上沒有汽車及車路,他曾經試過徒步運米到鴨脷洲發電廠。他說以前生意很不錯,多人吃米飯,但近20年開始有超市出現,生意就開始轉差。米鋪做到今日見證住倫敦里及大街變化。老闆拿著平板,一邊向我展示舊相,一邊向講述當年情悅,老闆的童年回憶,鴨脷洲足球隊、倫敦碼頭、公眾水井等等,一一盡道。當年大街沒有車路,但都十分興旺,有剪頭髮的、有賣糖水的,甚至賭毒也有。譚先生說當年無橋及車路,所以鴨脷洲是離島,「離島就管唔到」,警察要過鴨脷洲,一定要搭船,只要船一駛近,「天文台」就會叫「走鬼」,但雖然如此,卻很少打劫,因為一定知是誰,一定捉到的。看到倫敦里的舊相,他就說相中左邊的就是他的鋪頭。

倫敦里牌後的鋪頭,就是潤記。
在1972年地政地圖,「倫敦里」就出現在鴨脷洲大街120號旁。(資料來源:地政署)

從前倫敦里是叫作「渡仔頭」。當年米鋪是高了幾級,渡仔頭旁有一條水渠,山上的水就是經此水渠排出海。以前載貨的小艇,都是經渡仔頭落貨,再運到大街各個店鋪。因為渡仔頭是比較接近當年大街最旺最中心的地方,所以送貨的小艇都會選擇渡仔頭,而不是洪聖爺廟的火(電)船仔碼頭,當年的貨都是糧油雜貨。以前渡仔頭只是一個沙灘,到了60年代(1969年),有一班來自「倫敦號」的英國水兵到了鴨脷洲,他們就在渡仔頭建造碼頭。據譚先生形容,他們是來「玩下玩下、來渡假」,不時唱歌跳舞,因為他們不是專業做建築。碼頭的建造過呈亦十分簡單,只用木板間了一格,再用水混合「紅毛泥」,就倒落板間成形變成石級,總共造了兩級。但譚先生又十分佩服他們,他說英軍用特別的「紅毛泥」,在大水時(潮脹),板間都浸了海水,但英軍們都照將「紅毛泥」倒進去,卻又可以成形,倫敦碼頭就建成了,建成之時只是簡單燒炮仗以慶祝落成。除此之外,街坊還用鐵燒了一個「倫敦碼頭」的牌坊,但幾年後因為生鏽而倒下。而通往倫敦碼頭的路,由大街街坊改名做「倫敦里」。現在倫敦碼頭已經消失,倫敦里仍然存在而且平整了升高了。

郡級飛彈驅逐艦的倫敦號(HMS London D-16)
1969年8月倫敦號訪港(資料來源:https://www.flickr.com/groups/2037452@N21/pool/with/6737063495/)
1969年8月24日,華僑日報對倫敦號訪港,可以見到當年英軍訪港都有進行社區服務。(資料來源:香港公共圖書館)
這是來自倫敦號的艦長日誌,相中後方是合時大廈,應該是當年英軍到訪鴨脷洲的情況。(資料來源:http://www.countyclassdestroyers.co.uk/HMS%20London%20Paying%20Off%20Newsletter%20Pt%201.pdf)

55年過去,「潤記」走到今天要劃上句號。店內有很多譚先生珍藏舊物,可惜筆者來遲了,他已經搬走了許多,最後他端出一個酒呈,說是爺爺的。再就店舖的招牌,他說是木造的,兒時看著師傅用人手把字鋸出來,「真係佩服到五體投地」。閒談間,他不時說「無架啦」、「無得做啦」、「退休啦」。語氣似是不以為意,卻帶幾分無奈。「如果哩度唔收,就做到自己做唔到為止。」

店內有很多寶物,爺爺留下的酒呈。以前大街有野味吃,相中鹿角就是由此來。
公眾水井的現在位置在賽馬會診所附近。黃圈位置就是未起120號之前的位置。
店中時鐘開業用到現在,只換過一次鐘芯,旁邊有一幅魁星踢斗。
今日「潤記」已經曲中人散。

--

--